返回

善败者刘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恐怖的虎豹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斗人员——御者,也就是专门的司机。可见,花费四匹马以及大量的木材,才能拥有两名高速机动的战斗人员,比起一人一马的骑兵实在太浪费了。

    战国中期,赵国武灵王赵雍,从北方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作战,并加以推行,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此后,中原各国纷纷效仿,骑兵逐渐流行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骑射”两个字。这表明当时的骑兵,绝对不是今天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的影视作品中,常见的骑上战马,挥动大刀、长枪往来冲突的精彩景象,而是骑马射箭(甚至下马射箭),只能算是轻骑兵。

    当时骑兵的作用,在我国的一项传统游戏象棋中有一定的体现。小小的象棋中,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以及当时的军事特征。下过象棋的朋友都知道,象棋中最牛的主战兵种还是车,而马只能叫作“拐子马”,只能从侧翼发动进攻,不但对车作战没有优势,就是正面遇上步兵(兵和卒)也挡不住,完全不是重骑兵时代冲突敌阵、势不可当的场面。

    这正是因为马鞍与马镫还没有发明出来。这时候的骑兵,主要是利用马的快捷优势,进行一些侦察、骚扰、包抄、偷袭和追击的任务,配合步兵军团进行战斗,骑兵单独对步兵作战并不占有优势。秦始皇兵马俑中,骑兵的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在远离主阵的侧翼,就是明证。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的与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马身上其他马具齐备,唯独缺少高桥马鞍与马镫。

    据考古研究,在中国发现的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年代最早的是东汉末年的作品,如我的家乡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和鞍马彩绘木雕。

    我们知道,艺术品的产生必然滞后于实物的出现,再加上艺术品保存至今的概率差不多与中彩票一样小,因此可以断定,最晚在东汉后期,高桥马鞍就已经出现。

    那么,马镫是什么时间出现的?这是一个令无数中、西方学者研究了很久,却没有形成定论的问题。

    在中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实物双马镫,最早的是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出土的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的三角形鎏金铜裹木质马镫,时间是公元4世纪初;其次是南京象山东晋琅邪王氏(王导、王羲之一族)墓葬群七号墓中出土的一件装备双镫的陶马,时间是东晋永昌元年(322年)或稍后。

    这两件证明双马镫存在的文物,虽然地域一南一北相隔很远,年代却非常接近。这表明双马镫在公元4世纪初,在中国境内已经广泛使用,而且马镫的形态已经趋于成熟。而欧洲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马镫见于公元6世纪匈牙利阿瓦尔人(蒙古高原的柔然人后代)的墓葬中,这比中国晚了两个多世纪。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马镫是由古代中国人(包括汉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发明的,是柔然人把马镫从中国带到了西方,马镫也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靴子”。

    另外,根据史书上关于骑兵作战的一些记载,比如项羽使用骑兵冲突敌阵、汉武帝时期骑兵作为主战兵种大规模投入进攻匈奴的战争等,许多人推测马鞍和马镫就是在中国汉代出现的。即使当时没有出现后世的金属双马镫,起码出现了类似的替代品——比如采用绳带、皮革或木板作为马镫。

    这不只是人们的推测,西方一本名为《阿提拉的传奇——匈奴人入侵欧洲》的书籍记载,“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领的匈奴骑兵,装备有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的马镫。不过是在马鞍上系上绷带、皮带或者用一种亚麻织成的腿带,让脚有个可以踩踏的地方。

    由此可见,早期的骑兵的确采用过绳带、皮革或者木板一类的材料作为马镫,而这些材料很容易腐烂,不可能有实物保存下来。至于金属,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东西,如果用来大量制作马镫,那实在是太奢侈了。

    关于马镫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方,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古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重道德文章而轻实用技术,一向不重视类似的奇技淫巧。木牛、流马如果不是诸葛亮发明而是一般人发明,想要在《三国志》中留下一笔,基本上就是白日做梦。

    综合以上几点,就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公元4世纪初中国境内的马镫已经成熟且广泛使用,却没有此前的实物马镫保存下来以及没有书面记载。

    成熟的马镫在公元4世纪初出现于中国境内,那么马镫的雏形或替代品出现于什么年代?大致范围可以确定为两汉至魏晋时期,至于准确时间,目前还没有定论。考古实物的出现,只能证其有,不能证其无。公元4世纪初在中国境内出现马镫,只能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马镫,绝对不是说马镫在那个时期才发明。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马镫出现的时间只会提前不会推迟。

    我有一个推测,曹操手下威猛无比、百战百胜的虎豹骑,正是装备了马镫(很可能就是木板、皮革和绳带制作的替代品),方才发挥出如此恐怖的战斗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不仅要靠战术和勇气,还要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

    此时,距出土的成熟马

恐怖的虎豹骑(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